安全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淄博市工人先锋号、山东能源全员创新车间、山东能源先进班组……这些荣誉,是23年前那个刚刚走进方大新材生产车间的司书彬不敢想象的。
“我一个学化工的,哪懂这些?”刚刚迈入车间,忙碌运转的生产线给司书彬当头一棒。
早在2001年,方大新材车间的生产线已经基本实现电脑操控,每条线配备一台单独的电脑,对于初来乍到的司书彬来说,学知识不难,学电脑倒成了一门难事。
“在键盘上敲几下就成了一条指令,再用鼠标点一下,生产线就开始运行了,看着倒不难。”跟着师父的操作在生产线上走了一圈,他信心满满地回到电脑前准备一展拳脚。没想到,指令没敲出来,倒是把电脑给操作关机了。
虽然刚入门就被门槛绊了一跤,但司书彬并没有打退堂鼓。他把每一条指令和步骤都记在随身的小本上,闲暇之余就拿出来背。背熟了他就上机实操,慢慢摸着“键盘”过河。“用了大概三周的时间,我才熟悉了车间里所有的电脑和操控作业”。
流程是熟悉了,可是真干起活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儿。“那时候生产上有30多套模具,要求的精度特别高,有几套调试起来特别费劲。”司书彬几次上手,产出的质量都是不合格,挫败感顿生。
一支笔,一沓纸,抱着就去找老师。那阵子,他守在30多套模具旁,老师调哪套,他就记哪套,老师下班了,自己再对着笔记捋一遍,要是还不会,第二天再去请教老师。“3个月,我印象特别深刻,那3个月我每天都在跟模具较劲,就想把它们都给调试好,让生产的废品率降下来。”就凭着这股劲儿,他慢慢从学徒变成了老师,30套模具的调试变得得心应手,车间里新来的学徒都要到他那里去请教。
2004年,升任生产车间班组长的他迎来了当头第二棒。“过去我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把生产搞好就行了,做了班组长,肩头就多了一个管理的担子。”
那时的他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车间统筹班组的生产工作,整个班组的生产效率却不正常。“每天下班时,我都要统计整个班组的工作情况,一开始没有发现问题,后来跟其他班组一对比,我才发现,我们组内负责粉碎工作的工人效率竟然出奇的低。”其他班组平均每小时能粉碎16袋,而他的班组平均下来只能粉碎3袋。只是一个粉碎工作,怎么能差这么多?
司书彬带着疑惑走进粉碎工作间,他没有说话,只是挽起袖子干活。1个小时,他粉碎了18袋。“不全是职工的原因,主要是我考核的方式不够完善,从那以后,我对每个岗位都严格考核,让数据替职工说话。”司书彬一边反思自己的问题一边说。
时移世易,从手下管理10余人的班组长,到现在管理近70人的车间主任,笔者问起他的感想时,他笑着说,“我现在就像一个救火队员。”
生产组、维修组、装卸组……哪里有问题跑哪里,这是“敲”在司书彬头上的第三棒。生产上新来的职工技术底子薄弱,十几条生产线上,他来回指导,“其实这倒不要紧,要紧的是刚教会的职工轮到了其他岗位,新来的又要从头再教一遍。”
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司书彬才把生产上的职工培训出来。不过个人的问题解决了,班组的问题又显现了出来。“他们点不准数,有的甚至能把自己给数迷糊……”职工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点不准、报不准的问题就导致了发货时的订单数量对不上,造成的损失让司书彬犯了难,“帮点行动”也应运而生。班组内职工相互帮忙,清点工作结束后,相邻岗位的职工再帮点一遍,班组长上报前再点一遍。“这种办法虽然麻烦一些,但是这既能保证职工的清点工作不出问题,也能保障公司的效益不受损害,综合来看这是个两全的法子。”
“最让我在意的还是职工的安全问题”,说到这里,司书彬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安全问题一直反复强调,总是有职工在思想上放轻松。”
重复的说教容易让职工的思想变得麻痹,司书彬与安全环保部门群策群力,拿出了现在的“方大新材2024年岗位竞赛活动”方案,包括安全生产、质量管控、工作效率、6S管理等多个方面。“安全生产必须放在首位,这是毋庸置疑的。”司书彬斩钉截铁地说。
目前,岗位竞赛活动正在试行阶段。在安全生产考核过程中,安全环保部为每一位职工都配发了一张安全考核表,对月度考核结果为差的、思想薄弱的职工,要统一进行安全培训,培训结束后,通过安全考试才能上岗,加强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确保每位职工都能安全上岗、平安回家。
23年光阴,他促安全、求效率、谋赶超,带领车间班组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的生产答卷,为公司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贡献了自己的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