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济北矿区第一个煤矿去产能转型企业,面对煤炭资源即将枯竭的实际,山东能源淄矿集团葛亭煤矿不等不靠,提前规划部署,瞄准新材料产业,成立了盛安贝公司,闯出了一条产业结构合理、运营模式成熟的转型发展之路。
关井转型,瞄准新材料产业
2018年10月,葛亭煤矿煤炭资源枯竭,按照国家去产能政策要求,完成关井闭坑。煤矿关井后怎么办,是矿关人散还是转型新生?淄矿人选择了后者。
“早在2016年6月,我们就立足于矿井转型,成立了盛安贝公司。”盛安贝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曹桂宝说。在煤炭资源枯竭前期,盛安贝公司成立了专班,调研转型项目。截至葛亭煤矿关井,他们共调研了机械加工、OLED新材料、薄膜太阳能等41个项目。
“选择合适的转型项目,要从产业优势和产业基础两方面考虑。”出身采煤专业的盛安贝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姜珍华的转型发展思路十分清晰。
面对转型难题,盛安贝公司最大的优势和竞争力就是国有企业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社会信誉。经过权衡,该公司最终瞄准了市场需求量大、研发门槛和科技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业——OLED新材料和生物医药。
“这个产业的科技研发门槛较高,让很多民营企业望而却步。有很多民营企业也看好这个项目,但都碍于研发投入高、产品见效慢等原因,长期处于观望状态或者直接退出。”姜珍华说。
转型项目确定后,盛安贝公司一班人不等不靠,马不停蹄地设立研发中心、建设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建立中试量产基地……2020年10月,可生产20余种产品、年产量10吨的中试基地正式投产。
内外兼修,分批分步培养人才
近段时间,3名走出校园不到2年的大学毕业生被破格提拔为项目部专业负责人。这是盛安贝公司全力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人才是第一资源,产业转型首先是人才的转型。对专业跨度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新材料产业来说,专业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曹桂宝说。
据了解,OLED新材料一般分为原材料—中间体—粗单体—成品材料4个生产阶段,生物医药也分为原材料—中间体—原料药—制剂4个生产阶段。目前,盛安贝公司主要从事OLED新材料中间体到粗单体以及生物医药中间体到原料药的研发孵化和生产。
作为煤矿转型企业,既要安置原来的煤矿工人,又要培养新材料产业的专业人员,如何实现两者的互补对冲,是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采取分类甄选、定向培育的办法,分批分步培养人才。”姜珍华说。盛安贝公司从煤矿留存人员中挑选了一批年龄小、学历高、发展潜力大的人员,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实现专业人才的转型。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培养内部专业人员30余人。同时,针对煤矿其他转型人员,该公司结合以往岗位特点,通过重新培训上岗的方式,安排他们到采购、生产、销售、设备维修等相关岗位,让“煤黑子”逐渐成为新材料战线上的行家里手。
另外,盛安贝公司还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定向培养新材料专业人才;通过猎头公司,面向社会聘用职业经理人,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积聚力量。
双管齐下,用过硬产品闯市场
“强有力的市场销售是产业发展、延链提升的根本保障。而要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依靠的是过硬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姜珍华说。
高科技产品研发,必须站位高、看得远,盛安贝公司一班人深谙此道。在项目设立之初,他们就在南京江北新区国家级产业孵化基地建立了研发中心,并不断增加研发经费,将研发中心升级为新材料研究院,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集聚人才开展技术攻关。
经过近2年的经营,南京研究院共研发出OLED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品28种,申报专利21项,突破了多项技术壁垒。“技术研发结出的‘金果子’不仅为开拓市场提供了产品和技术支撑,更为我们打造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奠定了基础。”姜珍华说。
一手抓科技研发,一手抓质量管控。盛安贝公司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优势,建立了符合行业要求的GMP质量体系和EHS管理体系,实现了网格化管理全流程盯靠、全方位管控。截至目前,该公司生产的OLED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品的合格率达98%以上。
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和过硬的产品质量,盛安贝公司很快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他们先后与药石、威凯尔和博瑞医药、韩国斗山、日本住友化学等企业建立了供需合作关系,与万合医药、乐威医药、皓天科技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打通了“研、产、供、销”流程。截至目前,该公司新材料产业通过中试孵化实现营业收入6000余万元、利润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