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公司要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工作能力】 征文|创新与职业教育

作者: 张 芹   发布日期: 2022年08月16日   来源: 淄矿集团

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作为企业领导人,我们需要创新,也需要追求企业家精神。

一、抓住当前机遇,顺势乘风而上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关于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指针、新论断、新要求,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为技工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可以说技工院校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2021年11月,人社部印发《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和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优质技工院校建设、校企合作引领、技工教育援助帮扶和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四个专项计划。《规划》以专栏形式设置了4项主要具体指标,一是在校生规模不低于360万人,二是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三是累计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200万人以上,四是面向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低于2000万人次。用数字更直观得展示了对于技工院校学生群体的重视,规划了技工院校毕业生的良好发展前景。

今年5月1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正式实施。它从顶层设计明确了职教与普教“平起平坐”的地位,回答了普职分流等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使职业教育大发展迎来重大契机。与96版相比,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打通了职教升学的断头路,从以就业为导向转为以就业+升学为导向,贯通了中高本一体化培养。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正在到来的技能型社会做好铺垫。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机遇,还要从学校的教育质量抓起。我们要在育人目标上提升,在培养时间上延伸,在教育力量上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聚焦,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为主要教学场所,以企业行业实际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以岗位实际绩效为学分获得依据,探索在校企合作、家校共育、中高职衔接背景下新时期“技能工匠”培育的有效途径。同时,基于初中生专业选择自我兴趣、潜能认知不足的现实,完善“体验、选择、奠基”这三个课程环节,打造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课程体系,造就学生多样化发展。新时期,职业学校教师的角色要由“知识的讲授者”向“发展的引领者、课程的设计者、教学的组织者”转变,拥有最前沿的企业技师“朋友圈”,具备整合企业技师提供行业前沿引领、企业案例分享和项目教学参与的能力。

二、注重改革创新、增强办学活力

改革和创新是市场经济的源泉,也是技工院校升级和活力所在。教育市场化要求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招生就业、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只有如此才能打造特色教育,创造竞争优势。而技工院校要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治校,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管理工作要服务于学校发展,加大教改力度,实施个性化教学,重视专业的规划和人才规格的设计,坚持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市场、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养成成本思维,提高办学效益

技工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积极降低办学成本,增加办学效益,更具市场竞争力。

我们要把学校作为一种“企业”来“经营”,引进成本核算概念,成本低、见效快的软专业与成本高、实力强的硬专业平衡设置,在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上推行低成本策略,降低人力成本,节约教育成本。

经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适度的生产和经营规模是取得最佳效益的前提。技工院校的发展规模要适度,使培养学生的平均成本降到最低点,才能取得好的办学效益。专业设置也要讲规模适度,在等量的教育投入下,规模过小,班级过少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而规模过大,班级过多也会带来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水平的下降。

四、坚持校企合作,适应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既是企业获得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和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也是学校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满足企业需求的有效途径,己经成为技工院校最基本的办学制度,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是校企合作发展活力之源,我们需要继续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企业得人才、职工得技能、学生得就业、学校得发展的多赢目标。规范校企双方权利义务,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职业培训、内部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深度合作,建立具有市场机制特点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市场化、集团化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资源优化整合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办学效能。

彼得·德鲁克说,应对变革的最好办法是创造变革。我们应遵循他的教诲,并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