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沂水河畔,微风和煦,春意盎然。
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山东能源新材料公司山东玻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一个煤矿多种经营项目到全国玻纤行业第四。一群曾经的“煤黑子”,十五载如一日,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接续奋斗,谱写了山东玻纤凤凰涅槃的传奇故事 。
山东玻纤从何而来?企业现状怎样?记者走进山东玻纤一探究竟。
创业——栉风沐雨启新程
走进山东玻纤厂区,映入眼帘的是花园式的环境、现代化的车间、高效的智能化生产流水线,所到之处无不彰显着这家企业的高端现代化。
山东玻纤成立于2008年,前身是临沂矿务局草埠煤矿一个多种经营项目,最初生产玻璃纤维涂塑窗纱,2008年前形成年产1万吨的坩埚拉丝生产规模。
时针拨到2007年,随着时代发展和行业变化,煤矿企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对产业多元发展、转型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彼时,玻璃纤维行业呈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国际公认的主流新材料产业。
基于此,2008年1月,山东玻纤复合新材料公司应运而生,生产工艺较为先进的3.6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拉开建设序幕。
然而,对于一群毫无池窑拉丝生产经验的“门外汉”筹建者来说,创业转型谈何容易。“我们当时想尽一切办法,学习掌握池窑生产工艺。”说起创业的艰辛,第一批筹建者之一、山东玻纤现任党委书记张善俊很是感慨,当时的池窑拉丝工艺在业内比较先进,存在很强的技术壁垒,很多厂家都作为“看家法宝”严防死守。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们成立了专班,一方面“恶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一方面到全国各地供应商和厂家去“取经”。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池窑拉丝生产工艺。
2008年底,第一条3.6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建成。
正在大家为即将点火生产欢呼雀跃时,一场风暴不期而遇。多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玻纤市场陷入空前低迷期。是如期点火勇做探路者,还是坐等形势好转再点火生产,难题再次摆到了山玻人面前。
与困难作斗争,不仅是物质的对垒,更是精神的角逐。“区域内同时期建成的三条生产线均选择了后者,持观望态度。”张善俊介绍。时任党委书记、董事长牛爱君召集专班及相关专家共同讨论点火生产问题。经过反复讨论,他们认为,玻璃纤维的市场潜力巨大,有较大的的发展空间,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2008年12月31日,第一条生产线按时点火。
“现在来看,正是当时这艰难的决定成就了如今的山东玻纤。”张善俊回忆说,正是因为他们顶住压力按时点火试生产,为日后同行业的竞争赢得了半年多的时间,先人一步抢占了区域内玻纤产业发展先机,为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发展——砥砺前行铸辉煌
10多年间,山东玻纤池窑生产线从1条扩张到6条,产能从3.6万吨扩大到如今的41万吨。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成长为主板上市公司。
2009年1号线生产步入正轨后,山玻人深刻地认识到,玻纤的市场前景巨大,只有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生产效率,才能赢得市场主动权和话语权。
2010年-2014年,山东玻纤先后建成4条池窑生产线,并凭借过硬的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优势,成功收购位于沂源县的格赛博公司,截至目前已形成了6条生产线的规模。
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为生产工艺、技术管理、质量控制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提升和配套带来了巨大考验。“作为‘门外汉’,一开始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张善俊介绍,他们坚持边生产、边改进、边发展,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在纠错中提升水平,日积月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
在工艺技术方面,该公司成立技术研究团队,自主开发玻璃配方技术,目前已具备了自主合成浸润剂原料、设计浸润剂配方的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浸润剂配方30余种。同时,他们还掌握大漏板及多分拉等玻纤生产关键技术,拥有技术专利73项。
“浸润剂合成和大漏板技术是玻璃纤维生产的核心技术,这两项技术的自主研发和突破决定了玻纤产品的种类和特性,可以说是玻纤企业的‘生命线’。”张善俊介绍。
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依靠关键技术的研发,更需要强力的市场托底。
“在产品销售方面,我们坚持‘保存拓增’原则,多措并举,共同发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曾经分管产品销售的公司领导崔宝山说。面对陌生的产品市场,他们始终发扬“跑断腿、磨破嘴、用尽心”的“疯子”精神,舍小家、顾大家,深入挖掘大市场当中小领域的市场缝隙,通过持续不断的数据分析、头脑风暴、纠错改进,销售方案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实际操作中,他们推行地毯式摸排,通过上门推销和借力宣传,向客户说明自身优势、介绍品牌,赢得客户信任,在保证存量客户稳定可靠的基础上,新客户也在持续增加。
截至目前,山东玻纤的产品市场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远销欧、美、亚、非、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拥有国际客户200余家,海外销售工作“亮点纷呈”。
腾飞——乘风破浪展宏图
2020年9月3日,对于全体山玻人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山东玻纤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这是山东能源集团联合重组后自主培育的首家上市公司。
“玻纤产品有着高强高模、耐高温、耐腐蚀、成本低等显著优势,但是也存在资本投入门槛高的弊端。”张善俊介绍,新建一条玻纤生产线1万吨产能至少需要投资1亿元,单纯地依靠母体输血或者传统的间接融资成本很高,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
输血不如造血。勤劳智慧、敢为人先的山玻人认识到,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谋求股改上市之路。
“股改上市,不单单是为了增加融资渠道,建立直接融资平台,节约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上市,规范公司运作,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地位,实现资本多元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王传秋说。
回顾山东玻纤的上市之路,真可谓是道阻且长。早在2011年企业成立之初,山东玻纤一班人就作出了“抓住国家扶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机遇,谋求玻纤上市发展”的重大决策。2013年底成功改制,迈出了上市之路的坚实一步。
接下来就是全面冲刺IPO。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工作团队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研究政策、准备资料、完善制度,多次往返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地,行程上万公里。用当时证券事务代表赵燕的话:如果不贴发票,车票摞起来得有“一人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0年的寒暑往来,10载的不懈追求,山玻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功跨入中国上市公司行列,迎来了企业腾飞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如果说股改上市开启了山东玻纤的腾飞之路,那么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就是为山东玻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早在2018年,山东玻纤就将发展方向瞄准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和建设。2018-2021年,该公司先后改造建成3条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实现了质的飞跃。
以2021年技改后的三线为例,人均功效由原来的220吨/人年提升到600吨,增幅172%,居行业一流水平。整条生产线用工人数节约120人左右,整体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多。
“新材料公司整合成立后,山东玻纤的发展优势和利好政策更加突出,环境更加优越,为山东玻纤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可以说山东玻纤迎来了二次创业的春天。”说起产业区域整合带来的好处,张善俊侃侃而谈。下一步,他们将严格落实能源集团和新材料公司安排部署,聚焦补链延链强链发展路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新兴动能和效益增长极,聚力建设纤维和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为建设世界一流新材料产业集团贡献玻纤力量。
向新而行,应新求变,山东玻纤的步伐是如此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