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东华科技公司共享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共享服务中心依托该公司原综合服务中心,以市场化改革为出发点,以“六定”为导向,划分8个职责板块,岗位工资月度结算,力求人员实现合理分工、科学配备,后勤保障工作开启新局面。该中心在本职工作之外,还是一个人力资源“中转站”,许多来自各个车间班组的职工因为“六定”聚在共享服务中心,迎来新的工作岗位。新工作开始,他们有什么新的变化,而他们又能给共享服务中心带来什么新气象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转”思想,提前铺路谋发展
后勤还得培训?
刚到共享服务中心的职工闫振峰不太理解,“不就是打扫卫生清清垃圾,有啥难的。”新来的职工里有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从原本的一线岗位来到后勤服务的阵营,很多人转不过这个思想的坎,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工作多年却被优化下来,自己真的比别人差吗?在经历5天的脱产培训后,他们的想法有了很大变化。
上午专业授课,下午面对面谈心,一对一交流,共享服务中心主任安丰余将培训安排得妥妥当当。“新来的大多数职工年龄偏大,老弱病伤者居多,不太适合奋战在生产一线,来到共享服务中心也让他们有了工作新起点。”安丰余介绍,通过培训了解了每名新职工的具体情况,包括他们现在的一些想法和难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公司的后勤工作要怎么干,干什么活都得有一套方法。
在接到要成立共享服务中心的通知后,安丰余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按照“六定”时间节点,提前谋划,精心筹备,制订和完善培训计划,预判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重点关注新转岗人员的心理状态,为他们上好转岗“第一课”,让职工转岗有个培训的“缓冲期”,帮助他们在心理上“转过弯”。
“岗位没有高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要靠自己创造,干的活不一样,但是一样在为公司做贡献。”闫振峰已经为新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转”行动,实践实干创实绩
在东华科技公司人工湖边,原本有些斑驳的台阶现在已经被整修得焕然一新。
培训之后如何用实际行动落实培训成果才是关键。54岁的刘保永在东华科技公司工作30多年了,之前在供料车间从事吊车司机工作。来到共享服务中心之初,他有些无所适从,“感觉自己的经验和能力用不上了,干活没劲儿。”针对这种情况,共享服务中心坚持“一人一策、一事一策”的原则,在积极进行思想沟通之余,在工作中帮助刘保永重新建立信心。结合公司雨季“三防”需要疏通排洪沟任务、厂区规划时遗留卫生死角需要清理等问题,他们列出工程任务清单,按照人员情况进行任务分配,由刘保永等3人负责人工湖边台阶的修整工作。
接到任务的刘保永他们没有松懈,每天早上开完早会就积极投入到工作中,认真学习,查阅资料,思考怎么更好完成工作。来到共享服务中心后,他们先后完成450米排洪沟渠的清理工作,清理排水沟和死角垃圾35立方,整理整顿有碍观瞻区域70平方,修复排水沟和损坏的基础墙体21处,解决了现有的人员紧缺问题,还挖掘了自身潜力,让他们有了用武之地。据估算,4月份,3人为公司降低费用支出约4.7万元。
有些原本需要人力搬运的工作,刘保永想到可以使用吊车,省时又省力。“咱有证,能开。”能帮上忙,刘保永特别自豪。他们的工作被公司领导评价为“工作精细,标准很高”,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转”岗位,建设平台提效率
共享服务中心除了对内安置,还可以对外输出劳务。为了更好发挥共享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中转站”的功能,为待岗人员找到一个新的能够发挥个人特长和潜力的平台,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微信用工平台,针对每个人的特长和健康状况,在用工平台上发布人员推荐信息及基层单位人力资源的需求信息,让单位和职工实现双向选择。
“平台实现了信息的第一时间共享,为职工提供了更多转岗机会。职工来到共享服务中心总体待岗时间一般不超过2个月,有职工才来了几天,很快就输出到别的单位。”安丰余说。
焦裕迪是被车间“六定”优化下来最年轻的职工,刚到共享服务中心的时候特别焦虑,一连几天吃不好、睡不好,但是他没有就此放弃。培训期间,恰逢济南万华公司发布需求一名保卫人员的信息,他得知后马上报名,并且不顾路途遥远,上班不便,积极前去应聘,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
“待岗不等于下岗,其实‘六定’是用将岗位打散重新组建的方式,让部门集体的工作更有效率,也让职工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掌握工作主动权。”该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负责人陈殿坤介绍,现在正处于“六定”改革初步阶段,后续在该公司各单位实施岗位竞聘过程中,共享服务中心的待岗人员也可以共同参与岗位竞聘,有机会重新回到一线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