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员工风采

【致敬先模】孙凤莹:甘做玻纤“窑炉熔制”岗位的“追梦人”

石桥  王学钊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8日

高温窑炉池底,热浪翻滚,空气扭曲。孙凤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额头的汗水不断滑落,但他手上的动作依然沉稳。四个多小时的奋战后,一根崭新的钼电极被精准推进1600度的玻璃液层中——这是山东玻纤八线窑炉车间的日常一幕,也是孙凤莹与窑炉相伴的第17个年头。

2008年的夏天,21岁的孙凤莹毕业参加工作,第一次站在窑炉前时,就被这个“钢铁巨兽”震撼了。“那时候连图纸都看不太懂。”他回忆道。但年轻的孙凤莹没有退缩,反而激起了征服的欲望。

深夜的车间里,常常只有他一个人,对着图纸和书本,一笔一划地琢磨窑炉的构造。为了搞懂一个参数,他能翻遍所有能找到的资料;为了验证一个配方,他可以连续盯十几个小时的生产数据。“那时候就像着了魔,连做梦都是窑炉温度曲线。”

渐渐地,那个青涩的年轻人成为了同事口中的“行家里手”,胆大心细的他,既能精准维护设备,又能从几百个运行数据中捕捉窑炉的“健康”信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的一次设备故障中,当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孙凤莹凭借对窑炉结构的深入了解,提出解决方案。“当时我的手都在抖,但我知道这个方案一定能行。”孙凤莹回忆。故障被成功排除,他也一战成名。

“窑炉就像人的心脏,配料就是它的血液。”这是孙凤莹最爱说的一句话。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来到车间,像老中医把脉一样,仔细“望闻问切”每一个运行数据。温度曲线的细微波动、原料配比的微小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2024年开春,为攻克配合料成本难题,他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白天调试配方,晚上分析数据,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经过三个月的鏖战,当配合料成本下降69.55元/吨的降幅赫然出现在报表上时,让所有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但孙凤莹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节能创新是他的另一场“战役”。他带头攻关,围绕窑炉熔制挖内潜,在燃气、电助熔、配合料三大消耗指标方面开展联合降耗、降本攻关工作。在他的努力下,熔制电力消耗与年初相比大幅下降,带动产品电耗下降30KWh/t。

与此同时,他带头开展环保材料联合技术试验,改造脱硝工艺,月省成本1.5万元;主持研究“ECER玻璃配方中矿物原料替代纯碱降低成本”方案,获中国技协煤炭专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降本200余万元;潜心研究窑炉熔制、原料配方等改良工作,发表有关论文3篇,获得国家专利5项……从节能降耗到环保创新,从工艺改良到材料研发,均见证孙凤莹从技术员到“领头雁”的蜕变。

但孙凤莹最在意的,是技术的传承。“现在这些活儿要让年轻人多练练。”他笑着说。每周的业务培训,他从不缺席;深夜接到车间电话,他二话不说驱车100多公里赶回。在他的带动下,20多名年轻人逐步成长为池窑熔制的专业能手。“我希望他们都能成为佼佼者。”这是他的朴素愿望。

站在劳模领奖台上,面对掌声,孙凤莹只是摆摆手:“这有什么好说的?干工作就是这样。”——窑炉的火光映在他脸上,也映照着这位“追梦人”十七年如一日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