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持续承压,水泥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不断跌至“冰点”,产品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给东华科技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考验,一场降本增效、度危求进的战斗在该公司全面打响。
作为新材料公司的骨干企业,东华科技主动扛起“排头兵”责任,将“抠成本”当作决胜武器,在困境中开辟出一条效益增长的新路径。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利润、成本管控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尤其是通过原辅材料降本、现场精益管理和修旧利废等实现自主降本1000余万元。这些数据背后,彰显了“五转五增五提升”统筹谋划、破局突围的战略智慧,诠释了东华科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拼搏精神,把一元钱掰成“三瓣”花的巧心更为企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实的底气与支撑。
从源头抠成本,绽放“精打细算”之花
采购管理作为降本链条的重要环节,是企业降本战役的主战场之一。面对持续低价的水泥行情,东华科技坚持效益优先,深化“低成本战略”,强化市场化意识,建立价格监控体系,时刻紧盯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动。今年4月初,多家企业粉煤灰仓位爆棚急于清仓,该公司敏锐洞察市场,果断出击,积极谈判,抓住原材料低价时机,大量补仓,“零元购”粉煤灰近2000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除了粉煤灰价格创历史新低以外,矿粉、矿渣和氟石膏等重要原材料价格也纷纷下降。他们精准把握“降本切口”,在原料战场上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截至目前,吨水泥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了近1元,1—5月份在物资成本方面自主降本超400万元。
“变废为宝”也是东华科技降本试卷中的“解题秘钥”。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改善的细节,排查并修复35个大修淘汰的提升机料斗,节约材料成本6万余元;自主修复1个仓库废旧减速机输出轴,节约维修费用约3万元;自主维修1台一氧化碳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节约维修费用2万元……通过实施修旧利废、“外转内”等“抠成本”举措,1—5月份该公司压减了130余万元的支出。
从症结找根源,绽放“管理赋能”之花
对于企业来说,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东华科技聚焦生产一线,以问题导向为“金钥匙”,激起管理优化“千层浪”,打造成本管控“新引擎”。
电费支出一直是困扰该公司经营的“成本痛点”。今年东华科技熟料事业部电力运行车间狠下心来,一定要严控电费支出。他们坚持问题导向,摒弃“等靠要”思想,依托学习型党组织管理工具,创新设立《提高水泥企业能耗管控水平》精益项目,成立精益项目攻关小组,以“周推进、月调度、季总结”闭环管理机制,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与“电老虎”的持久战。
铁杵磨成针,还得功夫深。他们以“TBP八步法”“鱼骨图”等工具为重要抓手,在初步确定能耗组成后,攻关小组成员连续一个月“钉”在生产一线和中控调度室,一一记录设备运转时间、电量消耗情况和生产现场实际情况,只为精准找到能耗“病灶”,开出降本“良方”。最终他们确定影响综合电量的4条要因,通过制定避峰填谷计划、因时制宜调配生产系统启动流程等一系列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综合能耗。
在东华科技4月精益项目评审会上,攻关小组成员将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浓缩成可视化的成果展示,2025年1—2月份原料磨系统和煤磨系统避峰填谷时长同比分别增加36.05小时和87.9小时,输配容电费同比直降28%,交出了一份“硬核数据”,成功扭转了电费居高不下的被动局面。
从设备抓改善,绽放“创新创效”之花
企业发展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在东华科技,降本增效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到每一个细节的实践。东华科技烧成班组今年5月获得山东省“工人先锋号”,班组长田海洋同样是孙德文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这位扎根生产一线17年的“创新达人”以生产现场当画板,用各类设备当绘笔,在窑炉轰鸣中勾勒创新创效蓝图。
配料站蓬仓是制约原料磨安全稳定运行最突出的问题,据近三年熟料线运行数据统计,由于物料蓬仓导致的停机时长达到150余小时。物料篷仓下料不畅会导致机器无法配料,进而产品原材料质量发生波动。以往为保证物料下料流畅,他们会每周开展一次清仓作业,不仅劳动强度大,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优化再优化,革新再革新”是该公司每个人刻在心上的行动准则,对于田海洋来说更不例外。
田海洋带头发挥创新攻坚精神,与“顽疾”较量,誓要在设备壁垒上凿出突破口。田海洋带领团队经过一周的仔细观察与分析,发现物料蓬仓的根因一是物料在运输过程中需喷水防尘,导致物料潮湿容易发生堵塞;二是缺乏有效防堵的设备,如果在下料过程中进行振打防堵,可以缓解物料蓬仓。想到就要做到,通过自主在料仓内部安装振动板,外部安装振打电机和辅助设备,以间断振动避免物料结皮,杜绝蓬仓,不仅减少了隐形人力成本的浪费,降低了作业安全风险,还实现了非计划停机“0”的突破!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坚持把一元钱掰成‘三瓣’花,以“降本增效”为行动纲领,助力企业在度危求进的大海上劈波斩浪。”该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张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