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公司名称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公司要闻

“银丝”变“钢筋”!看山东玻纤如何撕开高端风电市场

尹占山  石桥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2日

仲夏的风掠过沂蒙山区,山东玻纤的仓库门前,自动装车机正将一卷卷银白色纱团装车发运。这些银丝般的光滑纤维,即将成为百米级风机叶片的“筋骨”——从传统建材到高端风电材料的突围之路,这家老牌企业用近两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教科书式的“虎山行”:在行业产能过剩的寒潮中逆势而上,在“卡脖子”的高性能领域撕开一道缺口,最终用实力叩开了风电产业的大门。

孤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当时决策建设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智造项目时,对管理团队来说,真是一项特别艰难的抉择。”山东玻纤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善俊指尖敲击着桌面,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仿佛还能摸到当年那份被翻得起毛边的可研报告。2023年的玻纤市场早已是“冰火两重天”:低端产品扎堆降价,每吨利润薄如刀片;而风电、航空等领域急需的高性能玻纤,却被少数企业攥在手里。

那时的山东玻纤,正卡在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作为一家从煤炭多种经营单位转型而来的企业,在玻纤行业多年的摸爬滚打中,他们靠着常规玻纤产品在市场站稳了脚跟,并在2020年成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但近几年市场风向变得太快。“客户来公司考察,根本就不关注常规产品,张口就问‘能不能做风电高模纤维?’”张善俊记得。

建设高模纤维产线的决定,几乎是“逼出来的”。团队算了笔账:有数据显示,未来五年中国风电装机复合增长率预计在10%以上;在国家“3060”目标下,新能源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加速跑。“我们有三十多年玻纤制造经验,窑炉、通路及漏板等温度,各项工艺参数均能实现精准控制,具有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130余项,掌握几十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玻璃配方和浸润剂配方,凭什么只能做‘边角料’?就算风电纱是块硬骨头,咱们也要啃下来!”张善俊坚定地说。

(山东玻纤生产线)

2023年5月22日,项目一期正式动工。打桩机轰鸣的那天,张善俊在奠基碑前站了很久,他知道,这条产线不仅是新增产能,更是企业的“生死线”。

淬炼:十昼夜 “拧不成束”的玻璃丝

产线建成了,全厂上下像过年一样热闹。张善俊在控制室凝视着大屏上显示的窑炉内玻璃液,却比任何时刻都清醒,他深知,真正的战役,此刻才刚刚开始!

当第一批原料投入窑炉,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玻璃纤维的生产,从来都是“差一点就差太远”。“最开始拉出的丝,像撒欢的野马。”山东玻纤总工程师杨风波至今记得那段“噩梦时光”。

“漏板下的纤维刚拉出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断了,看着像‘漏粉条’一样的玻璃丝下到地下室,疼的心如刀绞。技术员们把行军床搬到控制室,轮班盯着屏幕上的温度曲线,每半小时记录一次数据,又不断的到拉丝车间观察,窑炉、通路各区温度及漏板温度不断地调整,玻璃原料配比也在不断地精调,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地讨论……”张善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杨风波全天都靠在车间现场,工作服上沾满了玻璃纤维的碎屑,像落了层霜。有天凌晨,他看到年轻大学生工艺员郑杰蹲在地上犯愁,手里捏着断裂的纤维样本——那是转产后的第10天,纤维指标还是不达标,作业效率低得可怜。“别急,很快就达标了,玻璃纤维生产就是这样,调整往往就是差最后的‘一点点’,结果就天差地别,咱们慢慢调,总能摸到它的脾气。”

(项目一期制品车间)

第十一天凌晨,当第一卷质量合格的产品卷出时,作业效率也稳步提升,大家发出震耳的欢呼。有人掏出手机拍照,镜头里,银白色的纤维在灯光下泛着光泽,细如纤,却韧如钢。杨风波摸着那卷纤维纱,会心得笑出了声:“这才像咱山东玻纤造的东西!”

寒冬:百万次测试 多道关卡

产线稳定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按照行业规则和客户要求,这批承载着希望的风电纱,必须通过“成人礼”的洗礼——拿到纤维DNV认证和全尺寸叶片测试报告,才能真正叩开风电市场的大门。

时间仿佛被拉长。用山东玻纤风电纱制成的叶片开始了漫长而严酷的“极限生存挑战”。在为期9个月的测试过程中,该风电叶片需要经受住包括150万余次挥舞方向疲劳试验、200万余次摆振方向疲劳试验、前静力试验、疲劳后静力试验等多项严苛检测。

2024年9月的一次例会,气氛带着点沉闷。“不是缺量,是缺时间。”张善俊在例会上语气沉稳,目光却透着坚定,“我们的产品就在那里,品质就在那里,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它证明自己。”

同时,销售团队跑遍了国内十几家风电主要客户,带回的消息大同小异:“张总,客户说只要测试通过,马上就可以签合同。”可“通过”两个字,最少要等9个月以上,这进度像滴在陶瓷上的水,渗透速度慢得让人心慌。

破晓:报告来了 订单也来了

2025年5月底,当叶片全尺寸测试报告送到时,公司正在开生产调度会。当研发中心主任跑进会议室报告时,“检测通过”的话语刚落,会议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杨风波抹了把脸,嘟囔着“总算没白熬”。

消息传到客户那里,客户负责人当场签下订单:“我们等你们的纱等了大半年,这下可算等到了!”测试数据显示:用山东玻纤风电纱制造的叶片,在疲劳试验、避雷系统测试、重量与重心测量、固有频率分析及静力实验等核心性能指标上均表现优异,各项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正有序产出)

夕阳透过车间的玻璃窗,给风电纱镀上了一层金边。张善俊望着一车车产品不断发货,忽然想起项目启动时有人问他:“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他现在有了答案——就像这玻璃丝,看着纤细,可只要织成布,拉成板,灌注成复合材料叶片,再大的风也吹不断。那些昂首挺胸的“大风车”,很快就要装上山东玻纤造的“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