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山东玻纤始终将成本管控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以小改小革挖潜、以智能升级提效、以硬措施强管控,切实将降本成效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小改小革聚合力 职工创新挖出“大降本”
“不起眼的小改进,没想到一年能省好几万!”在山东玻纤各生产车间,职工围绕“降本增效”开展的小改小革正持续释放价值。他们鼓励全员立足岗位找差距、想办法,从设备改良、工艺优化、耗材节约等“小处”发力,累计形成多项降本成果。
(职工正在针对设备实际情况发掘“降本点”)
机电运维车间职工田隆利用废旧不锈钢板自主加工槽筒铜棒支架,每月节约448元;拉丝车间职工牛吉祥发现设备原螺母紧固不便且耗时久,遂更换为蝶形螺母以缩短更换时间,助力车间拉丝产量持续提升;职工陈于良对生产线用漏板口径进行更改,每块漏板节约成本1万元……“人人想降本、处处能降本”的良好氛围在山东玻纤已然形成。
“每个岗位都是降本‘主战场’,每笔小节约都能积成大效益。”山东玻纤总工程师杨风波表示。与此同时,山东玻纤建立“小改小革成果评审机制”,对经实践验证有效的创新举措给予奖励和表彰,进一步激发全员参与降本的积极性。
智能升级提效能 数字赋能实现“高效降本”
依托智能化建设,山东玻纤将“科技红利”转化为“降本优势”,通过设备自动化改造、数据化管控,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成本精准下降。
走进山东玻纤30万吨高性能(超高模)玻纤智造项目(一期)现场,智能卸纱机器人正在自动抓取着纱团放置纱车;RGV穿梭子母车正将纱车运送至包装线;自动贴标机、机械手、自动打带机、缠膜机正有序地打包着产品……各环节忙而有序的“智”能生产场景,如今每天都会在山东玻纤如火如荼地上演。
(RGV穿梭子母车正在运送纱车)
“高强度、重复、繁琐的人工操作被设备取代,生产时间、产品重量、入库时间等数据自动上传自动化系统,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杨风波介绍。数字化的运用,让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节节攀升,在人时效率、断丝率、NE指标、能耗强度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化。
与此同时,山东玻纤还搭建“能源管控平台”,实时监测各车间水、电、气消耗数据,自动识别异常能耗点并预警,通过平台发现并整改能耗问题,进一步保障能源的合理利用和成本的降低。
全链管控强根基 硬措施守住“成本线”
“成本管控没有‘死角’,要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全环节拧紧‘省钱弦’。”近日,在山东玻纤每周工作例会上,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善俊正在作部署。
(会议现场)
山东玻纤坚定不移落实山东能源集团降本增效“八项硬措施”,秉持“集大成促小成,积小成为大成”理念,构建全链条成本控制体系。成立专项采购小组,拓宽矿石、化工原料等物资采购渠道,建立“比价议价机制”,对重点原材料实行“周调价、月复盘”;推行“耗材定额管理”,将关键耗材损耗率纳入考核,通过工艺优化延长漏板平均使用寿命;优化物流运输方案,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年度运输协议”,整车运输率显著提高……通过全链条、精细化管控,不仅守住了成本“底线”,更通过成本优化为产品定价、市场竞争赢得了更大空间。
“我们将‘八项硬措施’分解为多项具体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实行‘月度通报、季度考核’,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落地生根、见到实效。”山东玻纤经营管理部副部长刘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