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习了《管理会计》一书,感到书中一些知识对管理提升有很大帮助。下面,结合学习体会,围绕如何推动“管理提升年”活动落实落地,谈几点肤浅认识。
我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员,自感对《管理会计》的全面理解和具体操作应用确实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对照《管理会计》中有关“量本利分析”“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专业知识,结合能源集团年度工作会议上李伟董事长强调的:“统筹‘量本利’关系,坚持以产量提升为基础,以成本控制为手段,以利润管理为核心,实施精益管理降本增效,发挥预算刚性控制作用,推动成本全要素管控精准提升”;以及“两增三降三提升”活动中的增产品产量、增达产达效项目、降成本费用、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等要求,实事求是讲多少还是有些感悟和收获。
一、坚持以产量提升为基础,做好存量增量两篇文章。
本量利分析中的“量”是销售量。在盈亏平衡点不变的前提下,销售量越大,企业实现的利润便越多。目标利润分析表明,要确保企业保利点,就要保证企业有一定的销售量和销售额。企业产量规模是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存量优化、增量跨越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产品产业新突破。方大公司在存量优化方面,根据产业板块现状、产业政策走向和发展方向,确定了优化路径。建筑施工板块以“打造省内知名的建筑与矿井生产专业化运营服务商”为目标,建专业队伍、上专业装备、强专业技能,着力推动安全、质量、效率、效益全 面提升,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增量跨越方面,新材料板块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扩产增收,并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加快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布局,争当能源集团新材料产业排头兵。清洁能源板块多方用力拓市场、强销售,持续扩大煤粉产销量,全力打造山东省煤粉生产单项冠军,2022 年完成“新三板”挂牌。
二、坚持以成本控制为手段,全面提升精益管理水平。
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者根据预定目标,对成本发生和形成过程以及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施加主动的影响或干预,把实际成本控制在预期目标内的成本管理活动。从这个定义来看,为了达到成本控制预期目标,要根据成本控制的原则、程序,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主动影响或干预。标准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控制成本的主动意识,牢固树立“成本制胜”理念,深刻理解“10元成本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内涵要义,公司上下人人增强过紧日子、过苦日子的意识,严禁大手大脚、贪大求洋、铺张浪费、成本上升。
其次,要全面加强预算管理。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预算方法,切实提升全面预算工作的目标指导性、可控性和可行性。如在实施“零基预算”方面,可围绕产品单耗、资金预算、可控费用等支出,制定成本管控具体方案,签订责任状,大力压缩招待费、会议费、办公费,严控车辆、装修、非生产性支出,确保产品成本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三是正确处理好投入与节支的关系。第九章第四节质量成本管控讲到,要树立现代质量成本观,企业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高质量,而是追求高效益。我认为,这个观点很有新意。产品的质量并不是越高越好,产品质量越高往往伴随高成本。要通过现代最佳质量成本控制模型,找出质量成本适宜区。牢固树立“今天投入是明天的成本”的理念,最大限度避免建设投入过剩。该节约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该投入的一分钱不能少,切实做到三个能省不能省:创新上什么费用都能省,但是科研经费不能省;管理上什么费用都能省,但是咨询费用不能省;项目建设上什么费用都能省,但是设计费用不能省。全方位深化“两化融合”管理,从严控制生产经营各项成本费用,开展成本全生命周期精益管理,构建全员、全流程、全方位成本管控格局,确保完成全年降本目标。
三、坚持以利润管理为核心,全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指标,利润管理是企业目标管理的核心。基于利润的业绩评价是以企业利润为中心,采用一系列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的业绩成果。企业要想有一个好的业绩成果必须多渠道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持续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深入开展控员提效工作,制定控员提效实施意见,明确责任分工和奖惩,合理分解控员指标,确保完成 2022 年控员目标。持续加强劳动组织整顿,定期排查内部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等情况,坚持“一岗多责、一职多能”原则,积极推行满负荷工作法,努力减少无效或低效用工。不断加强岗位管理,注重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逐步建立员工有序退出机制。
二是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创效能力。对于我们方大公司来讲,要围绕“科技攻关、突破关键”目标,立足新材料、清洁能源、装配式建筑等产业领域,狠抓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化或应用示范、重大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有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持续提升防范风险能力。防风险就是提效益。持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形成靠制度管理、依流程办事、按标准执行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依法治企、规范运作。强化“两金”占用管理,修订完善考核办法,建立清欠包保连责机制,压实清欠责任,创新清收方式,全力抓好应收账款回收工作,特别是要持续开展逾期款项集中攻坚,减少坏账风险损失。加强合同管理,从合同签订前的资信审查、合同签订时的严格把关、合同签订后的履约跟踪等方面做好动态管控,有效减少和规避法律风险,最大限度保障企业效益不受侵蚀。